
數位證券學院
一張圖表搞懂什麼是大型股、中型股、小型股
余家榮(效率理財王)
5 (2)
2
0
9,680
2022/03/30

「常看到股市新聞提到大型股、中型股、小型股,這些是用股價高低來分類的嗎?或者有其他的區分標準呢?」
其實,這跟股價高低無關,根據台灣證交所的指數編製規則,規模大小是以市值排序的。「市值」指的是市價總值,計算公式是:
市值=股價*流通在外股數
也就是把這支股票流通在外的股數全部用市價賣出,價值多少錢?例如,以2022年2月16日收盤價計算,台股市值第一名是股票代碼2330的台積電,市值約16兆7,500億元,第二名是代碼2454的聯發科,市值約1兆8,000億元。知道市值的定義之後,我們來看看台灣證交所對於大中小型股的分類定義,請見下表1:
表1、台股大型股、中型股、小型股對照表
分類 |
指數名稱 |
編制規則 |
對應ETF |
成分股調整 |
大型股 |
台灣50 |
市值前50名之成分股,共50檔 |
元大台灣50(0050) 富邦台50(006208) |
3、6、9、12月 |
中型股 |
台灣中型100 |
市值第51至150名之成分股,共100檔 |
元大中型100(0051) |
|
小型股 |
小型股300 |
市值第151至450名之成分股,共300檔 |
無 |
資料來源:台灣證交所、台灣指數公司、Money DJ
一、大型股:市值前50名
截至2021年12月30日為止,台灣證交所集中市場(上市)的成分股有933檔,證交所與富時(FTSE)合作把這900多檔成分股依照市值大小排序,取前50名編制成「台灣50指數」,因此,台股市值規模最大的50檔股票,就是大型股。
每季審核調整
上表1的這三個分類指數,成分股會在每年的三月、六月、九月和十二月進行季度審核,看成分股是否需要調整變動,而如果有任何成分股變動,將在審核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五收盤後生效(也就是說生效日為星期一)。
前十大成分股
依據2021年12月30日的資料,台灣50指數的前十大成分股依序是:2330台積電、2454聯發科、2317鴻海、2303聯電、2308台達電、2881富邦金、1301台塑、2882國泰金、1303南亞、2891中信金。
對應ETF
目前台股市場有兩檔ETF追蹤台灣50指數,分別是股票代碼0050的元大台灣50,與代碼006208的富邦台50,如果你想取得台股市場的大型股整體報酬,可以持有這兩檔ETF。
二、中型股:市值第51到150名
台灣證交所與富時(FTSE)合作,將上市的900多檔成分股依照市值大小排序,取市值第51到150名,共計100檔股票編制成「台灣中型100指數」,這100檔股票就可以稱之為中型股。
前十大成分股
依據2021年12月30日的資料,台灣中型100指數的前十大成分股依序是:2883開發金、3481群創、2890永豐金、2345智邦、2888新光金、2301光寶科、1476儒鴻、2474可成、1402遠東新、2377微星。
對應ETF
股票代碼0051的元大中型100,是目前唯一追蹤台灣中型100指數的ETF,如果你想取得台股的中型股報酬,可以使用這支ETF。
三、小型股:市值第151到450名
「小型股300指數」是台灣證交所自行編列,將上市的所有成分股依照市值大小排序,取市值第151到450名,共計300檔股票編制而成,它們可以說是台股上市900多支成分股裡面的小型股。至於市值排名第451名之後的股票,一般稱之為微型股。
成分股名單與對應ETF
由於小型股300指數目前沒有投信公司發行對應的ETF,投資人沒辦法透過一支ETF取得整體小型股的報酬,因此也無法取得前十大成分股名單。
小結
1.截至2021年底,在台灣證交所上市的成分股有900多檔,依照市值大小排序,前50名的股票就是台股的大型股,如果你想取得大型股的市場整體報酬,可以使用「0050元大台灣50」與「006208富邦台50」這兩檔ETF。
2.市值排名第51到150名的100檔股票是台股的中型股,「0051元大中型100」這支ETF可以讓你取得台股中型股的市場報酬。
3.市值第151到450名的300檔是台股的小型股,目前沒有投信公司發行對應的ETF。至於市值排名第451名之後的股票,可稱之為微型股。
聲明:投資一定有風險,以上純粹舉例說明,不代表推薦個股,亦不保證獲利。
本文作者:余家榮(效率理財王)
*本文首度發表於「雅虎股市」余家榮專欄2022年2月17日《什麼是大型股、中型股、小型股?一張表說清楚》
※小叮嚀:
本篇文章為作者個人投資心得分享,不代表本公司(中信證券)立場或本公司業務或交易流程之介紹,亦非任何形式之投資建議,投資人在做任何投資決策前,應審慎評估自身之投資目標、財務狀況及風險承受度等事宜;相關文章中如涉及法規、作業流程或制度介紹,可能因為時空背景變化或本公司規範有所異動而不同,投資人仍應以最新法規、本公司作業流程或制度規範為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