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信亮點family
- 首頁
- 數位金融
- 中信亮點family
- 虧損時要不要攤平?一個賣菜老伯帶給我的啟示
虧損時要不要攤平?一個賣菜老伯帶給我的啟示
市場先生
0 (0)
0
0
2,073
2021/12/30
投資心法

「為什麼許多人投資時會賠很多錢?」今天市場先生來說一個賣菜老伯的故事。
有個賣菜老伯,來到一個傳統市場
他觀察了幾天,覺得生意很不錯,於是去批了一批菜來到市場上賣。
菜如果沒賣掉,放太久會壞掉造成損失,老伯常常會把一些快過期的菜帶回家自己煮,大多時候也不太會有剩餘的浪費。
因此進貨量不能太大,必須抓得精準才行,隨著時間經過,老伯對傳統市場的客流量逐漸熟悉,幾年過去後,進貨也變得十分精準,偶而也會提早收攤,利潤還算不錯。
直到有一天,奇怪的事情發生了,市場突然變得很冷清,銷售大概掉了一半,老伯的菜剩下非常的多,帳面上出現一些損失,菜回家也煮不完。
不過老伯不以為意,隔天繼續批了一樣數量的貨到市場,而市場則是更冷清了,銷量連一半都不到。
老伯決定再觀察一天看看,沒想到第三天還是一樣的情況,而且過去幾年從來沒有出現類似的情況,大家也不知道原因是什麼。
隔天老伯立刻決定,把進貨的菜量減少一半,果然那之後還是一樣的狀況,不過因為進貨量減少,所以沒有出現太大的損失。
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大半年,有一天老伯突然發覺客流量比以往倍增,菜一早就賣完了,不過過去也偶然會遇到這種狀況,所以他不以為意。
到了第二天,客流量比前一天來的更多,菜很快賣完,老伯早早的收攤,也不忘觀察一下市場的人流。
到了第三天,客流量依然很多,於是老伯隔天開始就把菜的批貨量增加了一倍。
—
故事到這裡就告一段落,賣菜老伯的故事看起來是很普通的生意經,大多數人如果去賣菜,也會採取和老伯一樣的行動。
但有趣的是,到了投資市場或是賭場,人們的決定就完全不同了。
在交易出現虧損時,許多人的選擇不是減少投入,而是會選擇加碼投入更多,他們認為自己的策略並沒有發生改變,方法依然有效、現在的狀況是個例外,因此虧損時增加投入,隨後的獲利可以扳平損失。
有個著名的加碼方法叫做馬丁格爾法,做法是每次虧損就把投入的資金加碼一倍,這樣最終只要獲勝一次,就能把之前的虧損扳回來。
然而這種方法的問題在於,即使一次只投入1萬元,萬一發生連續10次虧損,下次需要投入的資金就高達1024萬元。而只要進行的次數夠多,這種無法承擔的意外就從小機率事件,變成必然會發生,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打擊。可閱讀:什麼是馬丁格爾法(平賭法)?
從故事中來看,賣菜老伯觀察到市場人流減少時,如果他的選擇不是進貨量減半,而是進貨量加倍,會發生什麼事?
他希望市場人流恢復、甚至比以往更多,這樣一來過去幾天人流減少的損失就能扳平了。
而現實是,人流恢復或甚至加倍的情況並不一定會發生,甚至如果變得更糟,賣菜老伯的損失必然就會更大,甚至把多年累積的積蓄賠上。
投資市場也一樣,許多人假設未來情況會"回歸平均"
無論是價格回歸平均、企業獲利回歸平均,或是策略的報酬回歸過去歷史平均,都是類似的想法。
回歸平均的現象的確存在,但並非絕對,誰有把握說未來每次都是如此嗎?顯然並不是。
回到一開始的問題:「為什麼許多人投資時會賠很多錢?」
從賣菜老伯的故事可以讓我們思考,賣菜老伯要怎樣才會有大幅的虧損?
1. 沒有一套策略
例如沒觀察市場狀況、每天靠感覺決定進貨量
2. 堅信市場狀態不會改變
即使人流持續減少,卻仍堅持明天會和過去一樣
3. 虧損時加碼
想要靠著下次的獲利去彌補過去的虧損
尤其是第3點一定要注意,你不一定要減碼,但一定不能因為虧損而加碼,資金加碼、減碼、保持不變,這些調整都不可能每次正確,但虧損時加碼卻總是造成「最壞結果」的主要原因。
考慮風險永遠要放在考慮報酬前面。 – 市場先生
無論是長期投資或短線交易,每個人都想讓報酬成果更好,先考慮最壞的情況、長期生存下去,永遠比報酬重要。
本文作者:市場先生 ─ 許繼元(理工背景出身,對於投資的分析、回溯測試特別有興趣,也剛好擅長做資料分析與統計。)
※小叮嚀:
本篇文章為作者個人投資心得分享,不代表本公司(中信證券)立場或本公司業務或交易流程之介紹,亦非任何形式之投資建議,投資人在做任何投資決策前,應審慎評估自身之投資目標、財務狀況及風險承受度等事宜;相關文章中如涉及法規、作業流程或制度介紹,可能因為時空背景變化或本公司規範有所異動而不同,投資人仍應以最新法規、本公司作業流程或制度規範為準。